中文基督教大典
Advertisement

末世是《圣经》中提到关于当今时代终结时候,与耶稣再来时审判有关。

对于末世,不同的基督宗教的理解是不同的。一般的主张认为,这与当今时代终结时候人类死亡和人死后居间时期的情况,其中也涉及耶稣再来时人类的历史的结束和人类永远的命运

末世前奏[ | ]

末世来临前的前奏:

  1. 敌基督的出现和违背《圣经》真理的教导流行。
  2. 战争频发,“民要攻打民,国要攻打国”。
  3. 饥荒地震频发。
  4. 人类道德的沦丧。

末世事件[ | ]

在末世要发生的事情主要有:

  1. 信靠耶稣的人数已满,救恩时代的终结。
  2. 天国大收割。
  3. 敌基督被除去。
  4. 基督台前的审判,分善恶,定赏罚。
  5. 旧世界毁灭,新世纪开始。

末世结果[ | ]

《圣经》提到的三种死亡

  1. 肉体的死亡,就是人的身体和灵魂的分开。
  2. 灵性的死,就是人在属灵生命上现在与上帝的分离,但是可以藉着信靠耶稣重新与和好。
  3. 永远的死,就是恶人落在烈焰里,永远与上帝分离。

末世论[ | ]

研读末世的事,在神学上被称为“末世论”(eschatology取自希腊文,字义是“末后”)。末世论这一个题目应与其他基要真理同列并重,而圣经中基督的再临与末世之事本该是一项真理。

在讨论末世论时,一般神学家对此着墨不多,因为人对末后的事原本就所知有限,所以往往会偏向某一个层面。在此提出的有关末世论这一个题目的神学家的论述首推莫特曼(Jorgen Moltmann)神学、德国思想家潘宁博(Wolfhart Pannenberg)及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史怀哲(Albert Schweitzer)、库尔曼(Oscar Cullmann)、巴特(Karl Barth)、布特曼(R.Bultmann)、布洛霍洛维特(Karl Loewith)等人对末世论不同的观点。

莫特曼对末世论的系统性论述[ | ]

一、思想起点:过去在讨论末世论时,许多神学家各有不同论解,莫特曼则考虑到四个层面如下:

1、个体末世论

(1)死人复活:瑞士新约神学家库尔曼在其著作《灵魂不朽或死人复活》一书,有力的辩论灵魂不朽来自希腊哲学思想,“死人复活”才是圣经思想,是莫特曼论述个体末世论的重要参考。

莫特曼赞同库尔曼的看法,强调使徒信经的信仰告白是期盼“身体复活”之信仰告白,强调肉体为生命所不可缺少。圣经都把身体与灵魂当作是生命的内在与外在的表现,二者为一体的。不会有脱离肉体而独立自主的灵魂,死亡的肉体在等待穿上永恒的生命,得到属灵的身体(参林后5:1~4),即死人复活。

(2)死后状态:有人将死后状态简化,认为相信者死后灵魂上天堂,不信者死后灵魂下地狱,然而,这是否混杂人为的想像? 莫特曼引述路德的“灵魂睡着说”,路德对死后的日子,认为不应以世上的时间衡量,而是进入上帝的时间。人死后时间已没有意义,时间只对活人来讲有意义,所以人死后的时间不是用世上的时间,来衡量主耶稣基督的再来;在上帝的时间是一日如千年,千年如一日没有分别的,所以他相信主再来的日子是瞬间的事。莫特曼再加以补充的将“上帝的时间”改成“基督的时间”,因为基督掌权做王从生前持续到死亡状态中,在死亡状态中,信主的人是活在“基督的时间”里,这时既不是受苦也非在炼狱,乃像生前有基督的同在 (腓1:23)。

2、历史末世论

(1)末世象征:许多不同的末世象征都很重要,然而对莫特曼而言,历史的末世就是在探讨人类历史的最终走向,以“上帝国”的角度思考,比“永生”角度思考更为恰当。

(2)质的区别:莫特曼非常强调,未来与过去具有“质”的根本不同。

3、宇宙末世论

(1)万物更新:莫特曼认为,“万物更新”的内涵比“上帝国”更加丰富。

(2)对宇宙末世的盼望:莫特曼回到盼望神学的原则,主张必须以记忆里的过去走向期待中的未来,而从过去如何盼望调整对未来的盼望,使未来的盼望得以有过去盼望的参与。

4、神圣末世论

(1)从人转向上帝:莫特曼认为末世盼望不只针对个人,一切应当都只为彰显神,因为只有神配得这一切的荣耀。

(2)上帝完美的目标:既把焦点从“人”转向“上帝”,从神学上讲上帝是终极目标,又是走向完美目标的力量来源。

二、思想方式:

莫特曼认为基督教信仰的主要盼望内涵是上帝来临带来全新的创造,并非基督教末世论的主轴思想方式,如:

1、天启思想方式:预期宇宙万物,探讨历史的终结,预测各种未来灾难直到世界末日,但焦点依然集中在最后的审判。

2、基督教思想方式:是一个从信所带出的盼望,是一个向前看的信仰,“看哪,我将一切都更新了!”(启21:5)

三、探讨在西方基督教相关思想脉络里,莫特曼先做了回顾,进而区隔他的观点与其他末世论不同之处,在其神学对话辩论中,简介如下:

1、先知神学:十七世纪欧洲出现“先知神学”,先知神学反映一般人普遍的心态,把圣经视为未来历史的预言,想要从圣经读出人类历史将会如何发展。《圣经密码》就是一例。莫特曼则不赞 同,他认为圣经不是指向历史,历史是人的历史,如果圣经只是历史怎能带来盼望呢?如传道书一9:“已有的事、后必再有‧已行的事、后必再行‧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”日光之下既无新事,当然也就无盼望可言了。他主张当从圣经来聆听上帝的话,莫特曼说:“我们读《圣经》不是用来了解世界史或自然律,我们读《圣经》是用来聆听上帝的话。”

2、一贯的末世论:十九世纪神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史怀哲主张“一贯的末世论”,其研究推翻了自由神学的观点,给当时的神学界带来很大的冲击;十九世纪是人类非常有自信心的时代,看重人类文化上上帝的作为,强调基督教信仰的伦理道德意义,认为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所呈现的是最高的伦理道德。而史怀哲把耶稣放回其时代,说耶稣所宣扬的是上帝国随时要介入历史的天启式信息,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,而不是像自由神学家所想像的伦理道德教导,耶稣并非想像中的道德教师。莫特曼不赞成这个论述,因为“真正的末世论不是论及未来的历史,乃是论及历史的未来。”他认为史怀哲犯了一个错误:把末世错置在时间里,而没有看到末世在转化改变时间。

3、拯救史观点:二十世纪新约神学家库尔曼用拯救史角度诠释末世论,以信仰的角度看到上帝和人互动的拯救史,认为耶稣基督是拯救史的高峰,末世的特色在于耶稣基督成为历史的焦点,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,成为时间的中点,上帝国已经开始了,只是仍未充分完成。莫特曼主要的不同见解,说库尔曼的拯救史观点,仍然在时间之下,这种可以预期的时间下的未来之末世论,有如启蒙运动的自然神论,把上帝对世界的拯救当作钟表行走般,而上帝是钟表匠,直到世界末的拯救,都在作者的规划之下;库尔曼未能看到这样的末世期盼并没有超越时间的架构。

4、上帝的超越主体性:巴特强调创造者上帝超越被造者的特质,以永恒诠释末世,主张永恒的上帝随时能介入时间之下的历史,强调“上帝的超越主体性”,仿佛单单重视垂直面,忽略水平面的发展。而莫特曼的看法,强调上帝的永恒可以帮助理解为何时间是应当被超越的。

5、人的超越主体性:相对巴特的“上帝的超越主体性”,布特曼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,在上帝的启示中,人面对真实存在的信仰抉择有可能得到提升,强调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,在任何时刻可以在信仰里经历到耶稣基督的临在,当下就经验到历史终结而进入末世,以此强调“人的超越主体性”。莫特曼认为这不够注重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,因为人并不单以个体存在,仍参与在历史当中,与未来之间问题仍旧存在。莫特曼选择不把重点放在上帝或人的任何一边,而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未来,期盼将人的历史与上帝的未来关连在一起。

6、末世与历史:莫特曼早期的对话对象是布洛霍,布洛霍的重要贡献是突显历史与末世的关系,因而让莫特曼看到圣经启示的两个重要主轴,就是末世的盼望与历史的关连,并接受布洛霍的挑战,寻求从末世来看历史的走向。

7、基督教末世论的世俗化:洛维特是犹太裔德国思想家,主张世俗化的基督教末世论回归自然,莫特曼同感于其所观察的基督教末世论世俗化,但不赞成回归人的原始情境这个答案,而主张向未来追寻答案,期盼“历史的终结”与“世界的终结”是最终价值所在。

8、在基督里启示的上帝:莫特曼非常强调“上帝的来临”,在他末世论的书名《上帝的来临》,形容上帝不受时间限制,是“即将来临”(who is to come)的上帝,正如圣经(启1:4)称呼上帝是“那昔在、今在、以后永在的 神”。

结语:莫特曼认为末世论在基督教思想中举足轻重,基督教末世论的重点是将要来临的上帝。必须脱离“基督教教义末尾无伤大雅的一小篇”(巴特)之地位,而挺身居于高位。他以未来定一切的方位,这未来是神的应许所界定并说明的。对莫特曼而言,基督教神学透过神改变的工作,提供了希望的异象,和世俗的盼望观,与社会改革全然对立。

潘宁博的末世神学论述[ | ]

一、早期神学发展神学观的重心

1、16岁的第一个经历与感受:

尼采的书说服了年轻的潘宁博,令他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团糟,基督徒要负大部分责任,同时也激起了他对哲学问题的兴趣。第一次对基督教的正面感受,发生于高中的最后一年,受到他的文学老师影响很深,于是决定对基督教信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。

2、对现代神学的评价:

潘宁博认为在启蒙运动之前,信仰的根基关乎拯救历史,并见证神的权威性,承认圣经是先知与使徒受圣灵感动而写成的,是众人所能接受的。他要证明,神的启示与世界并非全然矛盾,乃是创造的成全, 在一切世俗经验中,找出其宗教意义,宣称救赎与创造有它的连续性存在。

二、神学的动机

1、神学与真理

潘宁博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对神学本质的了解,及神学所牵连的真理。他认为宗教信仰不该是退隐在后的,过去两个世纪的神学,已转变成只重视信心抉择的敬虔主义,在神学里这是一种错误的神学路线,他企图要改变并纠正这种错误。有些神学家将基督教的历史部分完全抹杀掉,认为无关紧要,这是传统敬虔派极端的立场,潘宁博把布特曼也列入这类人士中。

2、理性与希望

潘宁博对神学职责的基本概念,以理性与希望这两个互赖的焦点为重心。他阐明神学乃是一种理性的努力,他的神学关注完全以末世为重心所陈明的一种希望,因为他整个系统神学的焦点都集中在末世,可将其视为一种希望神学。

三、末世的本体论

潘宁博的末世本体论成为他神学观的重心,以及对神是灵的推理。 他的观点是圣经的国度信息全然都属末世,因为,那时神最终将统管万有,而这个国度已经透过基督耶稣的出现,进入历史的脚步之中。也就是说基督徒团体正在迈向末世,对于神将成为全世界的主,满怀期盼。惟有到那时候,三一神的荣耀与真实状况才会完全彰显出来。

结语:经过深入研究后,潘宁博认为基督教乃是最好的哲学,这也使他成为基督徒,并开始朝神学家的路走。对他来说,神在永恒里是完全存在不受限制的,但是神为了世人存在于未来,成为一股能力,关乎未来主权的拥有而事先进入历史中。

结论[ | ]

末世论中辩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千禧年,早期教父的的著作中,有些也提及这观念,有些虽讨论末世的事,对这却只字不提。这观念在第二世纪为孟他努派所重提;加尔文认为这是“过于幼稚,因而无须反驳,不值非议”。;奥古斯丁早期也曾对这见解感兴趣,奥古斯丁认为当基督再来时,将审判世人一切的善恶,最后上帝之城将完全得胜,这城的圣民将永享福乐;而属魔鬼的地上之城的恶人将永远受罚。此时期也为安息日,就是上帝要我们在祂里面得到休息,这也是我们将来的时代。在他有关神国和教会的讨论中,将末事论当作教会论的一部分。

末世论中基督的再临不断引起辩论的问题,如敌基督的角色,约翰的书信在圣经中是阐述最为清楚的。约翰说敌基督已经在工作了,说“有好些敌基督”的出现,是“末世”清楚的征兆(约壹2:18)。敌基督的标志在于他拒绝“认耶稣”,“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”(约贰7)。 从圣经论来看末世论,有许多神还没启示的真理,要等到主耶稣再来,才启示出来,主耶稣再来时,会有各样的征兆显明出来,包括以色列的复国,但最后的征兆就是这福音要传遍天下,向万民作见证,然后基督才会真正到来。

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,对敬虔悔改的信徒而言,其实主耶稣已经来了;当我们悔改信主,接受祂宝血赦罪的救恩,并接受祂成为我们生命的主时,就在我们的里面,与圣父圣子、同为一体的圣灵就住在我们里面。只是这福音还未传遍天下,因为主说:“不愿一人沉沦、乃愿人人都悔改。”(彼后3:9)。“你们要去、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”(太28:19)。大有怜悯的耶稣基督此刻虽然没有显现在世人面前,但我们却相信,主耶稣基督已与我们同在了。

参考书目[ | ]

一、神学的故事~奥尔森 (Roger E. Olson)著,吴瑞诚、徐成德 /译, 校园书房出版社。

二、基督教神学手册~麦葛福 (Alister E. McGrath)著,刘良淑、王瑞琪 /译,校园书房出版社。

三、莫特曼神学~《神学人丛书》林鸿信 /著,礼记出版社。

四、基督教的末世论《末世论与释经学》~黄彼得 /著,校园书房出版社。

五、认识基督教教义~布鲁斯‧米尔恩 (Bruce Milne)著,蔡张静玲 /译,校园书房出版社。

六、二十世纪神学评论~葛伦斯 (Stanley J. Grenz)、奥尔森 (Roger E.Olson)合著,刘良淑、任孝琪 /译,校园出版社。

七、信徒神学~沈界山 /著,华神出版社。


相关条目[ | ]

  • 天国
  • 哈米吉多顿

Template:Religion-stub fr:Eschatologie chrétienne

Advertisement